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基命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常委、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围绕新时期的耕地保护建言献策,并就如何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助推脱贫攻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高度来推动土地整治工作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中国碗装中国粮须先护好中国地
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曹卫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央视报道,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上午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的饭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面主要装中国的粮食,或者说我们有能力随时生产出足够装进我们饭碗的中国粮食’。”
如何做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曹卫星表示,首先要做的就是“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坚守耕地红线绝不能有闪失”。只有耕地红线这一物质基础不动摇,我们才有能力随时生产出足够装进我们饭碗的中国粮食。
“耕地红线不光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和生态。只有同时保护好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才能让中国碗里装上‘安全粮’‘放心粮’。”曹卫星说,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围绕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提出明确要求。这个文件,充分体现了中央确立的耕地保护新任务新要求,是我们进一步做好耕地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曹卫星说,从源头看无疑要努力减少占用耕地,通过节约集约控制总量、减少增量、优化存量,把耕地保护好、把土地利用好、把发展保障好。
他告诉记者,为了防止城市无序扩张蚕食周边的优质耕地,去年以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通过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把最优质的耕地保住。这些一经划定就不能随意更改的永久基本农田,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成为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进一步强化了“三条线”,即控制城市边线,把握生态红线,严守耕地底线。
对于建设无法避让、不得不占用的耕地,曹卫星指出,核心的补救措施就是占补平衡。这项政策既要坚持好,也要按照“算大账、差别化”的新思路,增强政策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除了做好面上的耕地管控性保护,还应该主动建设,通过土地整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质量的提升、生态的改善。
曹卫星指出,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方式正逐步转向“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用途管制、占补平衡、土地整治、补偿激励”综合施策,以形成更加完善、更符合新时代特征的制度框架体系。
“保护好中国地,尤其要激发广大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全社会共同参与耕地的建设性保护,保护好中国地,产好中国粮,端牢中国碗,为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构筑坚实的土地资源基础。”曹卫星说。
从国家战略高度推进土地整治
“耕地既是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紧缺的经济要素,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保护好、整治好、利用好、管理好,将有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曹卫星说。
曹卫星直言,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发展动能不足、生产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不适应、基础建设滞后等挑战。同时,还受到农村资源环境“底板”和农业补贴“黄箱”政策“天花板”的双重挤压,难度很大。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产田。
“这些政策切中问题要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曹卫星说。在他看来,通过土地整治加大农业基础投入,是世界各国农业补贴政策应对“黄箱”约束的通行做法,而且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有助于提升土地供给能力和水平,解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是土地整治的巨大价值和着力点所在。尤其是对于贫困地区而言,土地整治更是助推行业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曹卫星指出,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土地整治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有效拉动农村投资消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农村脱贫攻坚、提升农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等多重功能,有效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比如,通过田块的平整归并、田间灌排渠系的完善等,土地整治能升级农田水利设施、有效解决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卡脖子等瓶颈困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 同时,各地还将农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优化城乡用地布局,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成了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美丽乡村,美化了城乡生活空间。随着实践的深入,土地整治的“1+N”综合效益也在不断延伸和拓展,如通过投入直接拉动社会投资,助推脱贫攻坚;一些地方推行土地整治“村民自建”模式,让村集体做实施主体,农民参与施工、管理和建成后的运营维护,提升了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他列出一组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国60%的高标准农田是通过土地整治建成的,这让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粮食产能约370亿公斤。各地农民参加土地整治劳务所得超过1100亿元,让1亿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整治项目安排、资金分配上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均安排了项目,显著改善了这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对于今后一段时期的土地整治工作,曹卫星表示,首先,要从战略高度确立土地整治多功能目标定位。要把土地整治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来抓。从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视角,牢固树立“土地整治+”的理念,将土地整治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城乡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实现“土地整治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物质基础,推动现代农业、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扶贫攻坚……”的“1+N”综合效应。
其次,要构建土地整治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十三五”期间要通过土地整治建成2.3亿亩~3.1亿亩高标准农田,总投资约需4100亿元~5600亿元。因此,既要保持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又要让地方各级财政预算予以足额保障,还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发挥好资金的整体效益。
最后,要创新土地整治多样化实施模式。要着力健全和推广实践形成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认真总结地方经验,适应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需求,探索多样化的土地整治实施模式,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土地整治,确保完成“十三五”期间通过土地整治建成2.3亿亩~3.1亿亩高标准农田目标任务。同时,要继续加大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力度,让土地整治在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中发挥更大作用。
|